在河南孟津,有一名日军伪装成中国人,外出搜集情报。他是名声赫赫的“中国通”,伪装得比真正的中国人还要像。可是,尽管他小心翼翼地掩藏自己的身份,最终还是失败了,死不瞑目地留下了一个谜团: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?
1945年2月的一个早晨,河南孟津县道庄村外的乡间小道上,走来一个身影。这个人手里提着一个木升子,胳膊上搭着一条空布袋,步伐沉稳,似乎不紧不慢地在走着。升子是用来装粮食的容器,通常一斗等于10升,他的这副模样似乎是个普通的农民。
他的身形不高,身体结实,眼神锐利,整个人看起来聪明能干、精明强干。就在此时,迎面走来了两名男子,彼此前后相随。前面的男人大约三十岁,体格魁梧,脸色红润,眼神犀利,后面的年轻小伙二十多岁,身上同样透着一股机警的气息。
当矮个男子走到跟前时,红脸汉子突然停下了脚步,面带威严地问道:“你是干什么的?” 矮个男子不耐烦地回答:“管得着吗?”
红脸汉子气场十足,语气冷峻:“说,还是不说?”
矮个男子低声回答:“我来收租子。”说话的同时,他悄悄伸手摸向腰间。
展开剩余79%话音未落,红脸汉子眼疾手快,剑眉一挑,从衣襟里抽出一把闪闪发光的手枪,毫不犹豫地对准了矮个男子的头部,“砰!”的一声,矮个男子当场倒地,身亡。
红脸汉子吹了吹枪口的烟雾,脸色依旧平静:“你看看他米升里有什么东西,马上就明白。”
年轻小伙愣了一下,走到尸体旁,低头从死者的裤腰间摸出一把南部十四手枪。
他惊讶地问:“团长,您怎么就知道他带着武器?”
红脸汉子看了看他,慢慢说道:“这年头兵荒马乱,老百姓哪有闲工夫出去收租?更何况,他的步伐标准,显然是个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兵。”
年轻小伙听后不禁点头称赞:“团长,您真厉害!”
“我敢肯定,这人是日本人。”红脸汉子继续道,“他的河南话,尾音太长,完全是日本人说中国话的腔调。”
果然,倒下的男子正是日军小队长田中寿,1938年便潜入河南,是个久经沙场的“中国通”,常常化装侦察,进行敌后渗透。他的双手沾满了中国百姓的鲜血。
这位红脸汉子,名叫杜秉灿,1913年出生在河南省孟津县横水镇张庄村的柏树嘴。杜秉灿不仅在孟津乃至整个洛阳地区有着传奇的声誉,还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,被人们亲切称为“杜司令”。
杜秉灿自年轻时便受到了进步思想的影响。在洛阳八中和省立师范的求学期间,他接触了大量的进步书籍,并积极参与学生运动。1933年,通过刘瑞征的介绍,杜秉灿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
1935年8月,杜秉灿赴日本明治大学法学院专心学习法律和时事研究。由于他在日本的经历,让他对日本人的习性有了更深的了解,也为他识破伪装的敌军提供了巨大的帮助。1938年12月,杜秉灿回到祖国,前往延安马列学院进修,这里的课程旨在培养理论型干部,杜秉灿很快毕业后投入了革命工作。
1941年,日军全面占领河南,杜秉灿心急如焚,主动请缨赴前线。他声情并茂地说:“家乡养育了我,如今家乡的百姓遭难,我怎能袖手旁观?”
于是,1942年,杜秉灿终于回到孟津,投入到了激烈的抗日斗争当中。传说他有一身惊人的武艺,夜里三百里路行走如飞,轻松跨越屋檐,甚至能够在日军熟睡时悄无声息地取其人头。杜秉灿的勇猛和智慧让敌人忌惮至极,日军曾悬赏捉拿他,而他几乎每晚都带着盒子枪睡觉,右手因此受伤,手指无法伸直。
然而,他不仅以勇武著称,杜秉灿更擅长策反敌人,削弱敌军力量。短短一年多时间,他成功策反了1000多名伪军,甚至在敌人内部打入了情报网。
有一次,杜秉灿得知了伪军特务头子杜荫荣的丑行,便想除掉这个祸害。杜荫荣宠爱其六姨太,花费不菲,致使其为日军效力,危害抗日力量。正当杜秉灿准备行动时,杜荫荣的六姨太被土匪刘大麻子绑架,勒索五万大洋。
杜秉灿利用这一机会,通过智谋与刘大麻子达成交易,释放了六姨太,并通过合作伏击了日军的军火车队,成功缴获了大量武器,最终以这种方式迫使杜荫荣为抗日提供情报。
这些故事只是杜秉灿传奇经历的冰山一角。他不仅在抗战中打击敌人,保护家乡人民,还策反了不少伪军,利用敌人的力量反击敌人,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抗战胜利后,杜秉灿继续投身于解放全中国的事业,直到2002年,杜秉灿将军在89岁高龄时病逝,永远离开了人世。
他的英雄事迹和忠诚奉献将永载史册,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。
发布于:天津市炒股配资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